人生是沒有說明書的

我永遠記得第一隻買到的智慧型手機,是一台iPhone 3。

小心翼翼的用刀片劃開包裝的封膜,取出來那塊看似來自未來的玻璃金屬混合物,捧在手裡把玩它簡約的美、欣賞著那細緻的工業設計,但令我印象最深刻,也最震撼的一刻,是當我發現盒子裡,竟然沒有一本說明書的時候。

你知道那對「電子極客(註)」的我來說,是多麼引發焦慮的一件事嗎?

我承認,我很自虐,我其實是喜歡打開盒子,把新的相機、PDA什麼的拿出來,把零件都整齊排好在桌上,然後很儀式化的打開隨機必有的那本印的密密麻麻,通常還有好幾種語言的「使用手冊」,從第一頁「歡迎您購買了xxx」開始細讀,按照圖示研究機器的每一個功能。這種乖乖研究的開箱儀式給我一種「安全感」,讓我覺得自己真正摸熟了一個機器。

但那個該死的iPhone盒子裡面,竟然沒有說明書,只有幾張蘋果貼紙,誰需要啊?!當時,我只能按下按鈕,看著它亮起來時,我覺得好像要跟一個陌生人進行一場完全不知所云的對談。

過了沒多久,我也開始從PC轉到Mac平台來製作音樂。有一套蘋果專用的錄音編曲軟體叫 Logic Audio。我還記得當時購買的專業版,盒子有四顆磚頭拼在一起那麽大,也重到可以砸死人,裡面光是說明書就有好幾冊:Getting Started, User Manual, Plugin Effects, Instruments, etc… 最厚的一本超過一千頁。我根本無法消化那麼多資訊!不過它們在那兒,讓這個盒子很有份量。我供在錄音室的架子上,也感覺自己很 Pro。

但就在短短的兩年內,當我再購買升級版本的時候,傻眼了:寄來的只有幾片光碟和一本小冊子而已!我突然覺得自己買到了一個縮水的產品,頓時覺得價值感打了折,而且價錢也沒便宜多少!

安裝後,我發現新的軟體內建了一種叫「情境式協助」(contextual help)的功能,對話框角落總是有個小問號,當你不知如何使用的時候,只要按那個小問號,就會展示出該功能的詳細資訊,如此省了不少「翻聖經」的時間,而且光是看一個很簡單的入門介紹,就已經可以開始使用它了。

後來我逐漸發現,自己竟然開始做更多音樂了!因為我沒有再花時間來讀文字,而是直接從編曲的過程直接學習,碰到問題的時候,再去看解說,可能錯過了一些細節,但整體來說順多了,也有效率多了。但儘管如此,那種昔日的「不安」還是伴隨了我好一段時間!我一直覺得自己沒把軟體摸透,好像剛搬到了一個城市,但只走了大街,還沒探索小巷弄的那種不踏實的感覺。

現在,我們除了有 contextual help,隨時上網還有各種教學影片可看。光是看 Youtube 解說,我就學會了拍片、剪接、後製的各種技巧。每當碰到任何問題,上網一搜,一定能在五分鐘之內找到答案,時常還能學會幾個捷徑。這種「及時」(just in time)的資訊不僅唾手可得,而且學會了也比較不容易忘記。

逐漸的,我才克服了心理障礙,突破了思維中的圍牆。我發現過去我有一種資訊焦慮,覺得我要「學夠了」才能開始實作,不然會覺得自己不夠認真。我會去尋找很多「系統化」的資訊,找來許多參考資料,花時間整理、存檔,從做音樂到做學問都是如此。我搜集了許多「值得參考」的 just in case ( 以備不時之需 ) 資訊,但後來發現它們往往派不上用場。有時候還因為腦袋裡的資訊太多,反而在雜音中無法快速找出真正的訊號。

放眼看去,書架上滿滿都是書,有令人慚愧的比例,是當下買了,只因為覺得某天用得到,但實際上只翻了幾頁而已的。日本人有個專有詞「積ん読」,來形容這種囤積書的行為,顯然不只是我有這種毛病。這些許許多多 just in case 的累積,是為了什麼?我必須承認,它們堆在那裡是為了給我安全感,但這種安全感,最終也是因為我沒有徹底實踐,而成為一堆堆的失望;到最後,安全感反而轉成另一種焦慮。

所以現在,我開始從囤積式蒐集的"just in case"information,轉為邊做邊學、隨時更新的"just in time"information。畢竟人生是沒有說明書的,不需要研究透了才開始生活,是吧?未來更是如此;需要什麼的時候,就找。需要學什麼的時候,就學。學得不夠?不再是藉口。動手做,就對了!

註:「極客 (Geek)」被用於形容對電腦和網路技術有狂熱興趣並投入大量時間鑽研的人。

作者

劉軒 / 知名作家、全方位創作家、DJ

現在身分為「軒言文創發行人」,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系,過去曾擔任許多公司的品牌顧問及各大活動主持人、DJ,有著專業的心理學背景,也有豐富跨領域的人生經歷。出版過許多暢銷書籍,寫作功力深厚,風格知性又不失幽默,文字舒服明瞭,擅長用清晰的口吻和簡單的文字傳達心理學的精神。致力推廣積極心理學的運用,希望幫助每個人成為有效的溝通者。

你的購物車
  • No products in the cart.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