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懂得「聽」,才能掌握表達的藝術 ft. 聶雲

「聽得懂跟聽得到是不一樣的事情」——聶雲

「假如把你過去五年的人生經驗,總結成一句可以分享給其他人的 Life lesson(生命教誨),那句話會是什麼?」

這個問題,是我問我的Podcast首集來賓、我的多年好友——聶雲的第一個問題。身為一個有超過20年經歷的資深主持人,他給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答案: “Listen.” (專心聽)

其實主持、表達的精髓不在於你多能說、多會說,而是從能先好好傾聽開始。

說話,我們每天都在說,聽人說話,我們也理所當然地聽、然後就直接回話了。一來一往間,直到出現一些紛爭、溝通落差、有人漏接球,我們才會慢下來、意識到:「噢,我們之間的溝通出問題了!」

事實上,我們時常低估溝通這件事。

溝通的精確度其實是很有限的,尤其在人與人間的溝通,我們常以為自己已經聽懂對方要說什麼、而急著接話,但我們真的聽懂了嗎?

有一次,我老婆Cardin在進廚房前跟我說一句:「你可以幫我把客廳桌面收一收嗎?我要洗碗了」,我把視線望向茶几,看到桌上有個水果盤上面還剩塊芭樂,我把芭樂吃了就把水果盤收到洗水槽。但等到Cardin洗完碗走出來,她劈頭就問我一句:「你怎麼沒把這些也收給我呀?」順著她手指的方向,我看到一、兩個免洗碗盤。我說:「你叫我收盤子給你洗,但這個不能洗啊?」她立刻回:「但我是請你把客廳桌面收一收啊?」我百口莫辯,這就是溝通的落差。一句話,我們會有不同的想像,所以很容易各自表述。

「聽到了」跟「聽懂了」,真的是兩碼子事。

假如我們能意識到溝通是需要用心的,把握「專心聽、慢慢說」的原則,會比你急著說更有效率。

「昨天做的不好的,你今天一直責怪自己,不如放自己一馬吧!明天的事情會怎麼樣,我們努力去做,你過度的預期也不一定準確。你只能好好的去面對它,That’s all you can do!」-聶雲

我們對談的時候,正好聶雲在預備音樂舞台劇《飲食男女》。為什麼很多在電視電影已經取得成功的藝人,還是會不時回到舞台劇的舞台上?或許就因為舞台上由演員的專注、觀眾即時反應而匯集而成的脈動。在這股脈動裡,會激發很多深刻的思考。

聶雲就特別提到,舞台上每一刻都是最即時的,一句台詞講得好或不好,過去就是過去了,這就跟人生一樣。當我們還糾結在上一刻講錯的台詞、或者眷戀上一段觀眾給的掌聲,我們就會錯過眼前正在發生的此時此刻。

「過去」已過去,「未來」尚未到來,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眼前這一刻。

這個哲理,聶雲也運用在與已故父親的相處上。在聶爸爸離開前的那一兩年,身體狀況已大不如前,聶雲一有空就會陪伴在爸爸身邊,也因此他有機會帶著他的大兒子和爸爸一起開啟祖孫三代難能可貴、且深刻的對話。

我們都忙著生活,但在這些匆忙中,別錯過這些珍貴的、可以彼此傾聽的此時此刻。

作者

劉軒 / 知名作家、全方位創作家、DJ

現在身分為「軒言文創發行人」,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系,過去曾擔任許多公司的品牌顧問及各大活動主持人、DJ,有著專業的心理學背景,也有豐富跨領域的人生經歷。出版過許多暢銷書籍,寫作功力深厚,風格知性又不失幽默,文字舒服明瞭,擅長用清晰的口吻和簡單的文字傳達心理學的精神。致力推廣積極心理學的運用,希望幫助每個人成為有效的溝通者。

你的購物車
  • No products in the cart.
0